数字技术是否真能重塑未来?
当全球企业高喊“数字化转型”时,质疑声始终存在:技术投入是否只是面子工程?复杂的系统能否真正解决行业痛点?浪潮软件集团用十年积累的120万+政企服务案例给出了答案——以“锐意革新”为核心理念,他们正通过“智创畅游未来视界”的实践,让数字技术从空中楼阁变为千行百业的“水电煤”。
1. 技术门槛高?低代码与AI破局

数字化转型常被诟病“投入大、见效慢”,尤其对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而言,技术门槛成为拦路虎。浪潮的破局之道是“让工具更聪明”。
在青岛,企业办理“建筑施工许可”曾需反复跑政务大厅。浪潮开发的“天工开务”低代码平台上线后,政务人员仅通过拖拽模块,就搭建出“边聊边办”智能系统。市民打开网页,AI助手实时解读政策、预审材料,审批周期缩短60%。类似的零代码应用已覆盖山东80多个省市,开发成本降低45%。
教育领域的技术普惠更直观。山东某教育局过去需2周撰写学生评语,接入浪潮“灵犀有言”大模型后,系统自动分析生成评语,效率提升90%。这种“AI+低代码”组合拳,正将技术门槛转化为创新跳板。浪潮软件集团锐意革新,让“智创畅游未来视界”从概念落地为触手可及的生产力工具。
2. 场景碎片化?城市大脑打通脉络

智慧城市常陷入“烟囱式系统”困局:交通、医疗、政务各自为战。浪潮的解法是构建“会呼吸的智能体”。
亳州“城市大脑3.0”堪称典范。这座“千年药都”曾面临数据孤岛难题:40个部门的数据互不相通,河湖治理与交通调度难以协同。浪潮将7大领域数据接入统一平台,开发出“路面秩序监测”系统。当暴雨导致道路积水,系统自动触发交通管制、排水调度、应急通知等11个流程,响应速度从2小时压缩至8分钟。类似的智慧水网还在广州北江大堤运行,洪水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8%。
制造业的协同更具经济价值。东风商用车引入浪潮工业互联网平台后,5G设备联网率达100%,生产线停机时间减少15%,跨基地协同效率提升26%。这种“城市级+企业级”的双重实践,证明碎片化场景可通过系统性架构实现价值倍增。
3. 安全与效率难兼顾?双引擎驱动创新
数字化转型中最敏感的莫过于数据安全。浪潮选择“技术硬实力+管理软实力”双轨并进。
在南京鼓楼区政务大厅,市民咨询时总担心隐私泄露。浪潮“小鼓”AI助手采用本地化部署的政务大模型,对话数据加密存储于政务云,问答准确度达97%。硬件层面更显匠心:浪潮145寸LED电视采用航天级铝合金架构,电源与网络模块双备份,7×24小时运行故障率低于0.1%。
能源行业的实践更具说服力。国家电网接入浪潮数字化平台后,实现3.2亿用户数据分级加密,同时支撑2000+业务系统并发运行,电费核算效率提升40倍。这种“安全不妥协,效率不打折”的理念,正在陕西煤业的资金司库系统得到验证——年资金调度规模超千亿,风险预警响应速度提升80%。
未来已来,如何搭上数字化快车?
观察浪潮的实践路径,可提炼出三条行动指南:
1. 技术选型“做减法”:优先采用低代码平台或模块化系统,如青岛政务选用“天工开务”,3个月即完成40个场景开发;
2. 数据治理“早布局”:亳州在智慧城市初期就建立数据标准体系,避免后期整合成本;
3. 安全体系“双闭环”:参考国家电网的“云原生+国产密码”架构,实现业务与安全的动态平衡。
浪潮软件集团锐意革新,智创畅游未来视界的探索证明: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,而是方法论。当技术真正服务于人,每个行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数字最优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