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软件园:创新引擎澎湃赋能科技新城璀璨崛起
当人们提起厦门的标签,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鼓浪屿的琴声、环岛路的椰林,或是曾厝垵的文艺小店。但鲜少有人注意到,这座“海上花园”正悄然蜕变——软件园三期的建设如火如荼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企业扎堆入驻,金砖国家科创基地在此落地生根。争议也随之而来:厦门能否摆脱“旅游城市”的单一标签,真正成为东南沿海的科技新城?
一、千亿产业集群:厦门软件园的底气何在?
厦门软件园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。早在1998年,软件园一期便以“小而精”的姿态亮相,而如今的三期已形成总规划面积11.7平方公里、年营收超2000亿元的庞大规模。数据显示,2024年厦门软件业收入达1369亿元,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十,156家重点软件企业涵盖动漫游戏、智慧城市、集成电路等九大领域。
案例支撑: 以软件园三期B区为例,这个占地30万平方米的园区吸引了中国电信天翼云、中国移动咪咕等龙头企业,并打造了人工智能产业园和数字农业产业园。园区内企业本土培育率超90%,形成了“大企业顶天立地、小企业铺天盖地”的生态。这种集聚效应不仅体现在产值上,更催生了技术协同——例如,罗普特科技的智慧安防系统与云知声的AI语音技术在多场景中实现融合应用。
二、核心技术突围: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跨越密码
“厦门的软件产业是否只是代工和外包的‘搬运工’?”面对质疑,厦门选择用硬核技术回应。全市R&D投入强度达3.4%,3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,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创新任务。软件园三期的鲲鹏超算中心,国产化算力占比超80%,成为区域数字经济的“大脑”。

案例支撑: 天马微电子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落地厦门,打破了国外对高端显示屏的垄断;中航锂电的储能技术则助力新能源产业升级。园区内企业开发的城市公交智慧系统,通过大数据优化了70%的线路运营效率,成为全国唯一城市内交通示范项目。这些成果证明,厦门软件园已从“应用层”向“基础层”突破。
三、产城融合难题:如何让人才“留得下”且“活得好”?
尽管产业规模庞大,但早期软件园二期因交通拥堵、配套不足被吐槽“挤公交能怀孕”。如今的软件园三期则通过“15分钟生活圈”理念重构产城关系:地铁接驳、人才公寓、电子健康档案覆盖95%常住人口。更推出“硬核留厦六条”,对博士给予8万元生活补贴,骨干人才购房最高可享21万元贷款补贴。
案例支撑: 厦门创新软件园管理有限公司通过“人才驿站”提供一站式服务,从落户到子女教育全程跟进。园区内,健身房、屋顶花园、智慧医疗等设施让员工“下楼即享便利”。这种“软硬兼施”的策略效果显著——2024年,厦门新增招商项目投资增长12.2%,数字经济人才流入率居全省首位。
未来之路:科技新城的三大行动指南

厦门软件园的崛起,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:其一,政策需精准滴灌。例如火炬高新区的“智能制造奖励”对技改企业最高补助50万元,并免费提供诊断服务;其二,生态要开放包容。金砖未来创新园的落地,推动技术与国际接轨;其三,人才生态需立体化。建议进一步推广“柔性引才”模式,通过远程办公、项目合作吸引全球高端人才。
《厦门软件园:创新引擎澎湃赋能科技新城璀璨崛起》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产业园的成长史,更是一座城市打破边界、重塑竞争力的宣言。当软件园三期的灯火与鼓浪屿的星光交相辉映,厦门正以“科技+生态”的双引擎,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