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时代,技术工具能否真正替代人类专家?
近年来,随着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席卷全球,关于“人工智能是否将取代律师、医生等专业岗位”的争议愈演愈烈。在这场浪潮中,东南大学以“锐意创新东南大学软件智启未来科技新纪元”为核心理念,用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给出了答案:技术不是替代者,而是人类智慧的放大器。通过深度推理、跨学科融合与产学研协同,这所百年学校正重新定义“人机协同”的边界。
一、如何让AI从“知道”到“懂得”?
传统AI模型常被诟病为“知识复读机”,而东南大学法学院2025年发布的“法衡-R1”大模型,首次实现了法律领域深度推理能力的突破。该模型基于720亿参数的“法衡2.0”升级迭代,通过独创的“多角色扮演式法律深度思考数据合成方法”,构建了包含150万条多轮对话的数据集。在合同条款解读测试中,其触发关联法条的数量是单轮数据的3倍,推理深度延伸40%,多轮对话平均长度达8.3轮,准确率较前代提升23%。

案例支撑:
法律要件分析的革命:当用户输入“房屋租赁合同纠纷”案例时,模型不仅列举《民法典》相关条款,还会模拟法官、律师、调解员三方视角,推演违约金计算误差对诉讼策略的影响路径。
实务应用的降本增效:某律师事务所测试显示,使用“法衡-R1”后,合同审查时间从平均4小时缩短至20分钟,同时风险点识别完整度提升67%。
二、教育模式怎样培养实战型创新人才?

东南大学软件学院2023年的研究生实训项目,揭示了人才培养的“沉浸式创新”路径。28个项目小组在5周内完成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移动端开发等实战课题,其中“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流量预测系统”项目,通过融合LSTM神经网络与实时路况数据,将预测误差率控制在5%以内,已获南京交管局试点应用。
数据亮点:
跨领域技术整合:60%的项目涉及AI与传统工程学科的交叉,如“钢结构裂缝智能检测仪”结合了计算机视觉与材料力学参数分析。
女性技术力量崛起:获奖团队中女生占比达45%,在算法优化与用户体验设计环节表现尤为突出。
三、科研成果如何跨越实验室围墙?
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政策创新,构建了“实验室-孵化器-产业链”的转化闭环。截至2025年,园区累计孵化60余家科技企业,注册资本总额13亿元,其中“江苏东大集成电路”的芯片设计工具链已服务华为、中兴等企业,“金陵汇智智慧交通系统”在长三角15个城市落地。
转化机制解剖:
作价入股新模式:允许教师以技术成果作价投资,最高可获得企业30%股权,已有2亿元无形资产完成资本化。
创新创业生态链:设立专项基金(如东大科技园-紫金科创基金),提供从设备共享(如免费使用价值千万的FPGA开发平台)到商业辅导的全周期支持。
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三级跳建议
对于希望复制这种创新模式的高校,三个行动指南值得参考:
1. 构建“问题导向”研发体系:如东南大学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8大攻关问题,将“金融安全风险态势感知”等产业痛点转化为科研课题。
2. 打造“浸入式”实践平台:参考软件学院“企业导师+校内导师”双轨制,让学生直面真实场景中的技术挑战。
3. 建立市场化评估机制:采用“技术成熟度(TRL)评估模型”,对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可行性分级管理。
锐意创新东南大学软件智启未来科技新纪元的实践表明,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领域、教育体系破除学科壁垒、科研成果畅通转化通道时,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。这或许为“人机关系”的终极命题提供了最优解:不是取代,而是共生共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