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件创新能否成为城市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?

当全球科技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,一个争议性问题浮出水面:传统产业占优的城市如何实现智能化突围?苏州用十年时间给出答案——通过软件创新重构产业基因。截至2024年,苏州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667家,产业规模突破2300亿元,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创新密码?
1. 政策如何为软件创新铺路?

苏州的智能化转型始于顶层设计的精准发力。2024年发布的《高水平建设“人工智能+”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》,明确投入“真金白银”:对牵头国家重大工程的企业最高支持1亿元,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最高资助2000万元。这种政策力度直接催生了“璀璨苏州软件蓬勃创新驱动智能时代新浪潮”——以移动云为例,其代码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算法备案,并与合作开发“苏新享·AI+政企服务助手”,实现办事需求识别准确率超90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落地的“组合拳”。太湖软件产业园通过“4+1+1”产业定位(软件与信息服务+人工智能+数字创意+工业互联网,叠加信创特色产业和人才孵化),集聚华为、追觅等龙头企业,形成全国首个软件名城展馆。这种“政策引导+载体支撑”的模式,使苏州软件产业规模三年增长超20%,稳居全国前五。
2. 应用场景如何突破行业边界?
璀璨苏州软件蓬勃创新驱动智能时代新浪潮的另一个密码,在于将技术嵌入产业毛细血管。在亨通集团的光棒生产线,AI质量预测系统将报废损失率降低58%;在苏州高新区,78个人工智能示范项目覆盖视觉检测到能源管控全流程,平均生产效率提升34%。这些案例印证了软件创新的价值:不是替代传统产业,而是重塑其底层逻辑。
这种跨界融合在2025年迎来爆发。苏州市点亮国产化智算资源池,推动100个垂直领域大模型培育。更令人瞩目的是“百模千景万算”计划:通过15个重点行业的1000个场景应用,实现智能算力规模超10000PFLOPS。正如吴中区的实践——依托机器人产业集群,在机器视觉、具身智能领域形成技术突破,打造出全国领先的工业垂类模型。
3. 人才与生态如何构建可持续竞争力?
当城市竞争进入“算力+算法+数据”的新维度,苏州的“人才方程式”颇具启示。其《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若干措施》设立“顶格支持”:给予顶尖人才1亿元项目资助+1000万元购房补贴,青年人才专项岗位超5000个。这种“金字塔式”培养体系已见成效——思必驰语言大模型、清睿Aryn GPT等产品通过国家备案数全省第一。
生态构建更显远见。通过成立“人工智能+”创新发展联盟,苏州串联起南京大学、中科可控等30余家单位,形成从技术攻关到市场转化的闭环。这种生态效应在太湖软件产业园尤为明显:其搭建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,已接入航天云网等国家级平台,服务企业超2000家。
抓住智能时代的苏州机遇
璀璨苏州软件蓬勃创新驱动智能时代新浪潮的经验,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三大行动指南:
1. 关注政策窗口期:密切跟踪苏州正在推进的15个重点行业应用(如金融、交通、医疗),把握场景开放机遇
2. 参与产研协同:通过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等平台,对接移动云、华为等企业的技术资源
3. 探索低门槛创新:借助苏州智算中心的公共算力(使用成本降低30%),中小企业可尝试AI质检、智能客服等轻量化应用
这场由软件驱动的智能革命,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竞争力。当苏州的智算中心点亮长三角,当代码大模型渗透生产线,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:你的行业,准备好迎接这场“璀璨苏州软件蓬勃创新驱动智能时代新浪潮”了吗?